Quantcast
Channel: 快乐小逗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8

当孩子提起写作的笔……

$
0
0

       9月份一到,王逗逗转眼就是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了。

       三年级是个坎,特别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写作是个挺头疼的事情。所以二年级开始,各个学校的语文老师便齐齐念起了紧箍咒,无一例外是希望孩子的写作水平能齐刷刷地拔高一大截。

       从想到说再到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大多数成人自身的写作能力都已退化,却希望孩子下笔如有神,这基本也就是个梦。

       陪着逗逗一路走来,看着写作的快乐已慢慢渗入了她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就试着整理有限的个人体会,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更多的分享。

 

一、口述是文字表述的基础。

      在进入小学之前,大多数孩子就已具备流畅的口头表述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适当的口述表达,并将其整理成文,存档备案。这不仅仅是对当下孩子表达能力的锻炼,日后孩子在跨过写作难关时,你当年用心的存档备案说不定就是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最实在温暖的鼓励。

       关于这一点,我自身是深有体会,逗逗从小的只言片语或者随口胡诌的一首小诗,我会随手记录下来,当时也没想多,只是觉得帮助孩子留住一些成长的痕迹,也是将来美好的回忆。刚上二年级的的王逗逗在面临老师的日记要求时,咬着笔头来找我,一脸的痛苦样。我便随手翻出一首小诗,挡住作者姓名,请她读:

摇篮曲

蓝天是云的摇篮,

摇着云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鱼的摇篮,

摇着鱼宝宝睡着了;

乌云是雨的摇篮,

摇着雨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孩子的摇篮,

摇着孩子睡着了。

      读完后,我让她猜猜是谁写的,她回答得很快:“金子美玲!”我摇摇头,笑了:“再猜?”她也摇摇头,一脸的沮丧嘟着嘴表示没心情再猜。

       我把挡住姓名的手松开,上面赫然写着:(逗逗口述,逗妈记录),时间是2011年9月。

       逗逗当时的表情我印象很深,又惊又喜又疑,看了又看确定是她小时候的口述时,小脸上慢慢地溢出了光彩,我趁机告诉她:你看,这么美的诗就是你自己说出来的,妈妈所做的只不过是用文字记录了下来,等你慢慢长大认识更多的字,也就不需要妈妈再做这样的记录了。

       接下来,我们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找来一本新本子,非常隆重地写上“逗逗诗集”,然后她自己设计了非常漂亮的封面。然后,把自己的这首小诗,整整齐齐地码在了诗集的第一页。

       这一本诗集的诞生,对于逗逗而言,是她开始欣然提笔的一个转折点。

       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口述日记,我还想多说几句:

       学龄前的孩子,经常会有非常棒的语言表述,但是稍纵即逝,家长当下的引导和记录尤为重要。比如像逗逗的这首小诗,她是断断续续表达的,只是我把它们给串了起来,留了下来,不期然,就发酵了。

       学龄前孩子的口述表达,形式不重要,内容不重要,表达方式更不重要。家长若将口述日记以任务的形式去执行,将会让孩子连说的兴趣都散失。学龄前孩子的思维跳跃性极强,口述表达也是随机的、碎片式的,家长要做到的是提醒自己随手记录,而不是去要求孩子完整表述。

 

二、当孩子提起写作的笔

      当孩子开始学习写作时,老师会提要求说,不能记流水账。流水账的坏处大家都知道:不需动脑,只需动手,提笔即来,也永远原地踏步!

      怎样才能不记流水账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你启发孩子去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心里所想的,而不只是眼睛所见的。把心里所想的表述出来很重要,哪怕刚开始只能憋出几句话,都是有大意义的。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耐心帮助孩子建立起来,他的写作也就开始有看头了。(说到这一点,我深深感谢星星老师,在逗逗年幼的时候便给了我及时的提醒。

 

       看图说话是孩子开始写作的起步方式。在这一方面,看绘本长大的孩子有其天然的优势。一张静止的画面,对于具备一定看图能力的孩子而言,也会是流动的故事。

       拿绘本举个例子。

       
《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

这本书以孩子的口吻,描绘出许多亲切而有趣的日常生活片断:

一起冲浪、一起抓螃蟹、一起整理菜园、一起看橄榄球赛……

 


内页一:

右边是画面,左边是文字

我最喜欢爸爸撕一小块

热乎乎的面包给我吃,还热乎乎的,

那是我们刚刚在面包店里买的。”

我们在引导孩子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观察:

画面的关键物是:面包

画面所描述的事情是:爸爸在买面包给我吃

他喜欢爸爸的理由是:爸爸撕面包的动作带给他的温暖感觉

 


内页二:

试着引导孩子做一次表述。

尝试着带孩子找出画面的关键物、画面所描述的事情、她喜欢爸爸的理由
一次简单的表述就可完成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孩子观察狮子爸爸的表情,

启发孩子想想:

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小狮子为什么想要给爸爸扎辫子呢?

扎好了之后,他们要去做什么呢?

……

诸如此类,想得越多,表达越流畅。



再到这一幅,内页三:

一眼望去,画面上的主角一定是骑在爸爸肩膀上的小狗弟弟

他喜欢爸爸的理由也显而易见。

可是,有没有注意到爸爸身后的姐姐和哥哥呢?

当弟弟骑在爸爸肩膀上的时候,

奋力前行的姐姐和哥哥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如果我们注意到画面的这些细节并善于引导

当画面中的人物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特点时,

你和孩子一起进行这张画面的“看图说话”,精彩可以想见。

 

       这里也再多说几句个人想法:

        当孩子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的时候,就要注意到结构的问题了。年幼的孩子,不缺惊人言论,特别是被好书喂大的孩子,更是开口就能像个哲学家,但是真正的写作是要有清晰的主线思维的,也就是写作的线索。如果这根线索是找不到的,那么孩子的表述会一直是散乱的、碎片式的、天马行空的,家长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把这些碎片给串起来,学会完整表述。

 

三、实操方法论

 (1

      当老师提出写作要求,并希望家长在家加以辅导和督促时,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老师要求家长指导,是针对群体提出的共性要求。但具体哪个孩子需要指导,每个孩子需要指导到什么程度,只有家长自己知道。
       其次,孩子也分不同的情况。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平日有积累的,另一类是本身积累比较少的。读绘本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都属于第一类,那么我们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引导孩子把肚子里有的东西给表达出来。这里又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孩子,在表达能力的发展上,存在有先后。就像同样的两棵树,开花的时间就是不一样,你着急也没用。关键问题出现了,身为家长,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你去陪伴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还是希望孩子学会感性的去表达生活?

       如果答案是前者,我就建议你去找个作文培训班把孩子送进去,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还不破坏亲子感情。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你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等待花开的那一天。

       等待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所以一定要有方法。这里我们要清楚告诉自己的是:家长就是家长你为孩子所做的一切确实都是为了他好,但若对亲子关系的经营没有任何益处的话,那么孩子的心会离你越来越远。这是想想都后怕的事情,所以,一定要让自己学会有智慧的去处理事情。

 (2

       从孩子提笔之后到落笔之前,这个过程我真心建议你不要在旁边盯着。等到写完,再去看,再根据你和孩子在之前聊到的点,去评价他所付出的努力,先认可他的努力,再提出你的建议。

       因为每个家长心中都装着一个完美小孩,只要你盯着孩子写作,你就控制不住地要去纠正他一堆毛病,这个时候,还是眼不见为净的好。

       这也是磨耐心的,我每次都把期望值放到很低,提醒自己一定要认可她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淡化她的错字别字、表述错误啥啥啥的,谁的成长没个过程,对吧,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成长到我们所希望的高度。

       等到孩子慢慢地建立了愿意去写作的信心,再根据她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提高写作的要求,比如写作的格式、规则、包括遣词造句啥的,一步一步慢慢来。

       这个过程确实不会轻松的,但咱先明白自己身为家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扶着孩子上路,而不是一直靠着你拽着他往前走,你就告诉自己耐心点吧,为了那一天好日子的到来。

 (3

       激发孩子的写作热情很重要,这一点,我从来是不遗余力的,从孩子的生活入手,找出她感兴趣的点,只要她愿意提笔,我就会一直添油加醋。

       孩子实在没想法的时候,建议大家都把眼光放到自家的书架上去,现成的好资源摆在那儿,跟着绘本一起编故事,或者,为老故事续上新故事,这些都是扶着孩子走路时的好拐杖,要善用。

       这里提醒一点,虽然咱是家长,但思路并不见得比孩子广多少,编故事的思维能力也不会比孩子强到哪里去,咱们先确定自己是个陪伴的角色,要做的工作重心是把孩子的写作热情调动起来,但是讨论的过程中,不要用家长心态不停地对孩子发问,那种你问我答很快就让游戏over。

       这里,又想起逗逗和鸟老师关于《中国民间童话系列》一直在进行的互动问答,孩子思维的广度让我吃惊,鸟老师的耐心和慧心更是让我深深感动并受益良多。他在给逗逗关于《猎人果列》提问的回复中写道:“逗逗你以后也是要写故事的人,我把编故事的小秘密告诉你:有趣比合理重要!因为合理性我们可以后面再找,但是有趣一定不要在前面就弄丢了!”这样的提醒,于我也是如醍醐灌顶,我们的孩子们,都会成长为写故事的人,但在引导他们提起笔的初期,我们却常常因为自身对于“合理性”的固执追求而一点一点剥夺了孩子的写作乐趣。

 

        后,身为家长,做个总结陈词:

        写作前,你是引导者,把孩子引入你所营造的讨论氛围中。
        讨论中,你是参与者,和孩子一起去思考故事的各种可能性,这个时候,你们是平行的。
        开写时,你是局外人,不要打断,哪怕你知道他可能又会犯某个老毛病。
        写完了,你是欣赏者,先认可他的努力,再根据实际写作情况并结合你们之前的讨论给出合理建议。

        over。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8

Trending Articles